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
2021年度“对话国奖”专题活动
导读:张季阳,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2019级硕士研究生,主要从事混凝土材料性能的研究,发表SCI论文两篇,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,2021年9月,获得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。
2021年11月10日,中心邀请张季阳作“对话国奖”分享交流会的主讲。张季阳作为空间结构研究中心2021年度国家奖学金唯一的获奖者,三年的科研学习经历,有许多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。如何开展科研?如何写出一篇高水平论文?这是所有硕士研究生热切关注的话题。借助这次“对话国奖”主题活动的机会,他向中心的全体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。

“对话国奖”专题活动现场
一、科研经历和研究内容
张季阳首先讲述自己科研兴趣的转变,介绍如何从结构研究方向转到材料研究方向。接下来,简要地讲述了自己的研究内容——基于CT图像的机制山砂混凝土力学性能数值模拟。张季阳通过对医院常用的CT扫描仪的细心观察和认真思索,想到在机制山砂混凝土的研究中用医用CT代替工业CT进行扫描和观察研究。

张季阳向专题活动作主旨汇报
二、如何写出一篇高水平论文
张季阳认为可以从导师拟定的课题、广泛阅读文献、同他人探讨交流这三种方式来寻找课题灵感。此外,要写好一篇论文,需要找到一个靠谱的文献管理器(如Endnote、Zotero)。在撰写英文论文时,可以借助翻译软件(如有道词典、谷歌翻译),日新月异的机器翻译算法,对于英文文章写作帮助不少。通过软件翻译文章,自己检查错误,最后再找老师或同学帮忙检查,一篇英文论文基本就可以完成了。
随后,张季阳介绍写好SCI论文的四大要素:“逻辑、图表、语言、内容”。对于初写者,逻辑是最重要的,特别是论文摘要、引言部分,如果这两部分写不好,审稿人很可能就不再去看文章的其他内容。其次,图表能简单、清晰、高效地表达复杂的数据和观点,能够以较小的空间承载较多的信息,分析数据揭示的规律。更高水平的文章就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,没有捷径可走。

张季阳讲述SCI论文的四大要素
三、科研感悟与问答环节
会议尾程,张季阳讲述了自己的一些科研感悟。在科研中,实践很重要,思考一百遍,不如自己动手做一回。在生活中,我们要多观察身边的事物,很多有创意的想法就来自对耳熟能详的事物的观察。
最后张季阳认真仔细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,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此次“对话国奖”分享交流会。
文 字:杨江山
图 片:蒋志远